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張梓桐 上海報道
北森港股上市之路再起波瀾。
近日,世界艾鄉資訊-人力資源SaaS企業北森在遞交IPO資料后超過6個月未完成聆訊過程,其IPO申請狀態轉為“失效”。北森曾在2022年1月于港交所遞交招股書,準備在主板上市。彼時的北森也被市場寄望為“中國HR SaaS第一股”。但其在六個月后未通過聆訊。此番再度“失效”, 意味著北森再度沖擊港交所折戟。
事實上,北森走向二級市場的波折也側面反映出國內SaaS企業所面臨的挑戰。
艾瑞咨詢數據顯示,2021年中國企業級SaaS市場規模為728億元,同比增速由2020年的48.7%下降到35.2%,預計2022年,SaaS行業的增速將首次下滑至10%以下。
這其中,產品留存率低成為困擾SaaS企業的一大難題。
“作為SaaS廠商,一定要避免自我感動式的價值創造。產品留存率低、續費率低一定有底層的根本原因,可能實際的價值創造要低于企業自以為的價值創造?!备叱少Y本創始合伙人洪婧認為,以產品為主是SaaS競爭力的核心。SaaS企業的競爭是基于服務構建產品壁壘,比拼的是人和團隊以及咨詢能力和帶領客戶走向成功的能力。而對一個企業來說如何以超高滿意度服務一百家、一千家、一萬家企業,還是需要用產品“說話”。
持續虧損 增長乏力
在去年1月首次遞表前,北森曾十分風光,彼時其剛剛完成F輪融資,有著軟銀愿景基金二期、高盛、經緯中國、紅杉資本中國基金等明星機構的加持,估值接近20億美元。是HR SaaS賽道融資規模最大、估值最高的企業之一。
但另一方面,北森在近幾年一直處于虧損漩渦之中。
招股書顯示,2019-2021財年,北森分別虧損為6.9億元、12.7億元以及9.4億元,而從2021年4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的六個月內,北森的虧損幅度進一步擴大,達到8.2億元。經調整后虧損金額為1.69億元、2.42億元、1.08億元和0.83億元。
其中,公司的收入增長主要來自訂閱公司云端HCM解決方案產生的收入,分別為2.59億元、3.49億元及4.64億元,分別占各期間收入總額的約56.6%、62.7%及68.2%。由此可見,云端HCM(人力資本管理)解決方案業務已經成為北森的核心驅動因素。相關業務未來的成長趨勢較為確定。按照此趨勢,隨著高毛利率的云端HCM解決方案業務占比的持續提升,公司整體盈利水平也會持續提升。
但市場和投資者所懷疑的是,這個“持續提升”究竟要等待多久。
咨詢機構安永在一份報告中指出,中國SaaS企業獲客成本和研發投入仍然較高,盈利依然艱難,但隨著該賽道公司收入的持續增長,行業整體毛利率水平已相對穩定。
與此同時,國內SaaS公司的毛利也相應水漲船高。安永在報告中指出,國際代表性SaaS公司毛利率通常超過70%,而國內SaaS行業這一數字在56%-58%之間穩定浮動,相比國外依然偏低。
毛利率走低之外,北森的客戶群體也在收縮。
北森聯合創始人、CEO紀偉國此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也坦言稱,疫情以來,500人以下的小客戶購買意愿顯著下滑,招聘場景需求在快速減弱,大部分公司選擇停止社招,因此也不再使用招聘系統。
而這也直接傳導至公司的校招進程上。
去年5月23日,在實名職場內容社區軟件脈脈上,一位網友曾發帖表示,自己2022屆應屆生的身份被北森毀約。
該網友稱,“2022屆應屆生被北森毀三方的不在少數,并且直到今天還在陸續增加。五月底毀約三方,毀人前途。2020年就聽說北森有過大規模毀約應屆三方的前科,沒想到才沒過一兩年又來了一次,學弟學妹們擦亮眼睛,遠離這樣的無良公司?!?/p>
事情發酵后,北森迅速作出回應。
北森云計算脈脈官方賬號回復表示,“該帖文及評論信息不實,尤其是對于解約緣由及比例、北森在校招生任用等方面的極端言論,均與實際情況相悖?!?/p>
據媒體報道,此次被北森毀約應屆生數量達到百人,被毀約的2022年應屆生比例接近30%,其中主要以應屆生為主,被裁人員學歷中包含碩士學歷。在毀約賠償上,本科生毀約賠償3000元,碩士生賠償6000元
此外,北森也受到了來自互聯網大廠的“夾擊”。
2022年5月,飛書發布了People系列產品,集成打通了飛書人事、招聘、績效與OKR等多個人事管理產品,實現了從投遞簡歷開始,包含招聘、評價、激勵、培養的全周期管理,飛書將在線辦公延伸至人事管理領域。
訂閱制與通用化
多位受訪者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,在中美兩地的SaaS企業的資本市場里,投資者對于產品護城河較高、具備良好經營能力且業務保持持續增長的SaaS企業仍然極為追捧,這些SaaS企業享受著相對較高的估值溢價,在美股平均可達到10倍~20倍市銷率,而港股市場中具備相關特質的頭部SaaS企業也達到了10倍以上的市銷率估值倍數。
但與此同時,國內的SaaS企業在近年來卻未能獲得較高的估值。
“國內SaaS企業目前未能享受到相應的高估值,部分原因也在于他們仍較大程度依賴于傳統軟件業務帶來的收入?!卑灿老嚓P負責人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,過去部分國內SaaS企業上市時因部分收入來源于標準化的SaaS產品而享受到高估值,但在之后的發展中未及時完成商業模式的轉型,仍依賴定制化的傳統軟件業務,從而估值回落。
除此之外,他認為,有部分公司在上市后未有經營能力的提升,其收入增速由較高的運營成本所推動,銷售與管理費用占收入比率居高不下,利潤率未能提升,也在部分程度上導致估值回落。
“企業服務這個賽道,有‘細、碎、慢'的特點?!焙殒嚎偨Y稱?!凹殹笔侵覆还苊绹€是中國,企業服務細分子賽道非常多;“碎”則是每一個子賽道都有天花板,沒有那么多的所謂的萬億市場;最后,SaaS的鏈條非常長,試錯的反饋周期也比較長。
“所以,我們看到美國的企業軟件上市公司,實現從0到1億美金的收入,通常需要9年甚至是10年的時間?!焙殒罕硎?,這同樣也是中國SaaS企業要面臨的現實。
除了發展進程的差異之外,中美saaS行業在投資邏輯上同樣有著明顯的分化。
在越秀產業基金股權投資部副總裁莊景軒看來,美元基金投SaaS企業的更多效仿美國模式,聚焦訂閱制。而人民幣基金則注重企業現金流的健康情況。
“從登陸資本市場角度看,SaaS企業選擇去港股、美股登錄,這種邏輯依舊存在,但現在仍舊活躍的基金,更多還是人民幣基金為主,這類基金更加關注的不僅僅是過去的融資燒錢創造高增長的模式,而是增長之外,企業發展是否健康。今年SaaS廠商也逐漸有了這方面意識,除了提升高毛利之外,也希望自己現金流更穩健一點?!鼻f景軒說道。
洪婧則表示,二級市場短期看是一個投票機,長期看是一個稱重機,最終它還是要回歸業務本質。
“ToB業務和ToC業務是不一樣的,它的邊際成本比較高,試錯周期更長,而且每一個環節都要緊密耦合,所以追求過快增速反而容易出問題。但產品和服務也并不是對立的,不是矛盾的東西。長遠來看,產品需要越來越健壯,服務才能給到客戶最好效果?!焙殒嚎偨Y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