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頁 艾灸品牌 艾灸企業 艾灸工廠 艾灸資訊 艾灸知識 健康資訊 艾灸產品 南陽艾

世界艾鄉資訊-艾灸的時候為什么要“先上后下”?原因竟是這個

(來源:網友投稿 2023-01-18 23:49)
文章正文

艾灸的時候為什么要“先上后下”?原因竟是這個

2019-03-11 14:46 來源: 艾灸大學堂

原標題:艾灸的時候為什么要“先上后下”?原因竟是這個

之前小編分享了一篇周楣聲老先生關于灸法補瀉的文章,世界艾鄉資訊-部分灸友反饋說看不明白,不是大白話。

今天再分享一篇文章,是某臨床醫生的經驗總結,供大家參考。

艾灸補瀉的基本法則

1、艾灸補瀉的基本法則

《靈樞 ·背腧 》云:“以火補者,毋吹其火,須自滅也;以火瀉者,疾吹其火,傳其艾,須其火滅也。”即以艾灸行補法時,不要吹火,使之自然熄滅,便于火力緩緩深入,是為補;瀉法時,火燃后不斷吹火,速使艾火燃盡,則為瀉。

筆者體會到操作中的關鍵在于艾火的熱力深入之時刻,不加干涉令其緩緩入者為補,凡補法皆不宜速,速則無功,如倒茶入杯須緩緩而行,若洶涌激蕩則不多反少;一入而內外通,借疾吹使內熱達行于外,如開郁達閉有引經之義,寒熱過極需反佐。

2、溫針灸中艾條的點燃方向之補瀉

一般在溫針操作時,并不在意點燃艾條的方向是從上還是從下,實際操作中,很多同道習慣從下點燃,原因是由于火焰是向上的,自然從下點燃比較方便。

但筆者認為,若想達到溫補的目的,應令艾火從上向下,出發點在上,落腳點在下,使陽氣歸于內,仿天之陽氣由上而下;反之,若想引熱外行,則令火從下向上,出發點在內,落腳點在外,使火熱有所去,仿地中之火郁而達之,為以熱引熱。

3、回旋灸方向之補瀉

筆者注意到,在使用回旋灸時,也因方向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補瀉效果。由外而內漸漸縮小且由淺漸深,如漩渦之旋入,是為補法,體現天陽入地之意,動作類似螺絲釘之擰入;

由內旋轉而外漸漸擴大且由深漸淺,如泉水之涌出,是為瀉法,亦取引內熱而外達之意,也頗似螺絲釘之起出。具體說來,可以仿照針刺的捻轉補瀉方法,結合左右之區別,男女之不同等進行運用。

關于艾灸的順序

1、先上后下的原則

頭為諸陽之會,人體一身之陽氣,無不來自于天陽,天陽降而及于地,地氣升而會于天,則天地交通而萬物生,此“陰升陽降”法理不可違背。倘天氣不降反升,地氣不升反降,則天地隔塞而萬物絕。

故欲以艾灸溫補陽氣、溫通經絡者,定要遵循先上后下的順序,方能導天之陽氣由上而下達,溫透百骸,推陳出新,使濁陰得降,雖見功稍緩,然步步為營,根基扎實而絕日后頻發之因。否則不僅不能祛病,反致病邪內攻,而成壞證。

宋代董汲《腳氣治法總要》中記載了艾灸治療腳氣的方法,即從上到下,依次灸風市、伏兔、犢鼻、內膝眼、足三里、上廉、下廉、懸鐘;又有淋炸之法,對順序施治的重要性及誤用的后果做了闡述。

筆者曾治一患者,足部腫痛,醫者不明,由下向上推按而散,致鶴膝之證,關節僵硬疼痛,糾正此誤,竟從夏至冬,歷時三月。順序一事,關鍵所在,能不慎乎?

2、先少后多的原則

凡艾灸,要遵循循序漸進、先少后多的原則,不能一任熱補,不知節制,但見陽虛便艾火頻燃,惟恐見效緩慢。脈脈艾灸提醒您須知陰陽互根,所謂陽虛者,若非急病導致,必兼陰虛,而因陽虛稍甚故名。不明就里者,每圖痛快一時,見陽虛癥狀則動輒大劑量灸法以補益,不僅不能起到補益作用,反而會造成他證叢生。

先賢每有教誡如:“虛不受補”“補陽不傷陰”“助陰不傷陽”“補虛宜緩不宜急”等說。如以艾灸是綠色療法為藉由,而錯誤地理解為多加艾火無所謂,則如過服人參而致中毒之理一般。療法本身無優劣之分,關鍵在于使用者善加運用。故艾灸治療須緩緩圖功,不可孟浪魯莽。

對于某些患者自身存在理解上的偏差,醫生應予以理解并糾正,不能一味投其所好,聽之任之。曾治一腎虛腰痛患者,自覺艾灸后好轉明顯而頻頻要求延長艾灸時間,無奈下加倍灸量。次日來診詢問其昨日睡眠可好,答夜間煩躁不成眠,且小便黃、眼屎多等。此為熱盛傷陰所致,可見培元固本,原非一日之功,若貪功冒進,不傷根本而奈何?

點滴體會,所以不避淺陋,一方面希望糾某些輕視灸理之弊,另一方面更望拋磚引玉,引明哲之真知,斧拙見之不足,懇請諸同道不吝賜教。
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首頁
評論
分享
Top
黄片mmmmmm,日韩无码黄片免费观看,曰本做个黄色网站一女一男,黄片免费一区二区在线观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