腹瀉是以大便次數增多、糞質稀薄或如水樣為其主癥,世界艾鄉資訊-乃小兒最常見的疾病之一。尤以2歲以下的嬰幼兒更為多見。年齡越小,發病率越高。本病以夏秋季節多見。
現代醫學認為腹瀉有感染性腹瀉、非感染性腹瀉兩種。感染性腹瀉多為進食被細菌或病毒污染的食物而致。非感染性腹瀉有生理性和消化不良兩種。中醫認為小兒脾胃薄弱,無論感受外邪,內傷乳食或脾腎虛寒,均可導致脾胃運化功能失調而發生泄瀉。
【癥狀】
大便次數增多(每日3次以上),糞便稀薄或水樣便,或夾有不消化食物,常兼有腹痛、腹脹。病有久暫,證有虛、實、寒、熱之分,治當詳察。
【艾灸取穴】
注:
以上穴位循環灸。
【按語】
小兒腹瀉為臨床常見病,艾灸治療對本病有較好療效,且方法簡便,值得推廣應用。本病最易耗氣傷液,重者可出現亡陰亡陽之危證,治不及時,可導致小兒營養不良,影響生長發育,因此一旦發現脫水、酸中毒及電解質紊亂時,應及時去醫院就診,防止病情惡化。
【案例】
摘自《圖解艾灸療法》
患兒,男性,2歲。嘔吐、瀉泄2日。每日稀水樣便1O余次,有黏液,味腥臭,精神不振,面色萎黃,眼窩輕度凹陷,口唇蒼白,納差,腹脹??诜顾幮Ч?,補液困難,即予艾灸神闕穴40分鐘。4小時后再灸30分鐘。第2次艾灸過程中,聽到腸鳴音,繼而肛門排氣,腹脹減輕,精神好轉,次日再艾灸1次,大便成形,每日1次,飲食正常而愈。治療方法:取穴神闕,使患兒平臥,暴露腹部,點燃艾條,待其頂端充分燃燒后.垂直移至神闕穴上約5厘米高處,并慢慢在神闕穴上旋轉艾條,旋轉直徑約4厘米,以使其溫熱適宜,不致燙傷,艾灸時間約3分鐘,灸至神闕穴周圍皮膚溫熱微紅。并注意常除艾灰,以免落在皮膚上燙傷,艾灸治療結束后蓋好被服,注意保暖。